广州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之于广州,是历史传承的基因,也是蹄疾奋进的当下。在新时代,以开放思维推动保密工作转型升级始终是广州保密工作的“主旋律”。
深度融合:将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巡察工作内容
2019年4月23日,广州市委巡察办正式印发通知,将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巡察工作内容。这是广州市抓紧抓好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突出保密工作政治属性,落实党管保密要求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要将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巡察工作内容?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将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作为保密工作的“龙头”和“总抓手”,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将保密工作纳入市直机关绩效考核,有力推动了全市保密工作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市保密局联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转发《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机关单位主要领导、分管保密工作领导和分管业务工作领导的保密工作责任,并以责任告知书的形式分送各有关领导签署,使全市各单位初步形成了知责履职、重视保密的良好氛围。但在实际工作中市保密局发现,部分单位责任制落实“覆盖不全”、责任告知书“一签了之”、领导对保密工作“不学不懂不会”等问题仍然存在。
保密巡查现场
为了进一步推动保密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早在市委正式推行巡察工作之初,市保密局就考虑是否可以把保密检查和政治巡察深度融合,将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巡察工作内容,发挥巡察工作的“利剑”作用,通过核查督查的方式倒逼被巡察单位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以加强内部保密管理。为此,市保密局与市委巡察办积极沟通,双方认识不断趋同,经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同意,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正式纳入市委巡察工作内容。
在市委巡察办副主任滕德新看来,这次融合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他介绍说:“从巡察工作来看,党的巡视、巡察工作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措施。从保密工作来看,党管保密是保密工作的本质特征,政治属性是保密工作的根本属性,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严肃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因此,将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巡察工作内容可以理解为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这项工作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市保密局和市委巡察办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专项检查组的形式来实施。自2019年4月下旬开始,在十一届市委第七轮巡察期间,市保密局组成两个专项检查小组,以市委巡察名义对被巡察单位进行保密巡察,具体内容包括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定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网络保密管理、涉密载体管理、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
“这次保密巡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保密检查。尽管2017年和2018年,市保密局花了两年时间对全市11个区、近200个市直单位进行了全覆盖现场检查,发现了一些泄密问题隐患。但与此次保密巡察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市保密局局长刘苑珊说。
这个“小巫见大巫”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检查力度更大。每个专项检查组由4名业务骨干组成,对每家单位检查绝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细致、全面具体。在综合管理方面实行“三必谈”,对每个班子成员、每名涉密人员、每位军转干部均进行访谈;在技术检查方面则采用随机抽查计算机、信息化设备和电子邮箱等方式进行。二是发现问题能力更强。在前往每家单位检查前,市委巡察组会将巡察中掌握的保密问题线索移交专项检查组,使检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高效。三是震慑效应更明显。在检查前加大宣传力度,释放信号,使一些保密工作基础薄弱的单位提前动起来。在检查中,对一些立行立改的问题以工作交流的形式向被巡察单位指出。在检查完成后,及时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委巡察办。发现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采取登记保存、责令删除、责令停止使用等处置措施,及时向市保密局移送有关材料。
截至6月底,市委第七轮巡察已经全部结束,对24个单位的保密巡察工作初战告捷,同时也令尚未巡察单位纷纷未巡先改,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管保密的认识,强化了保密就是保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推动了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落细落实。
创新发展:向科技要战斗力
在广州这座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深刻影响着每个行业、每个人。具体到保密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在给保密工作提出大量新课题的同时,也给保密监管带来了新方向。早在“十三五”开端,广州保密人就吹响了向科技要战斗力的号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保密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对保密部门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对保密科技的投入,市财政均大力支持,应保尽保。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在推进保密技术装备配备方面共投入5000多万元,比整个“十二五”期间多出近6倍。新建或升级改造保密技术监管和防护系统32个,配备各类保密技术装备600多台(套)。在市保密局的指导下,各级机关单位实行保密技术防范基础装备全覆盖配备,全市初步形成了保密技术检查、保密技术防护、分级保护测评、涉密载体销毁等4大装备体系, 建成了涵盖网络保密监管、电磁环境监测、保密业务管理等8大保密技术管理系统,初步构建了全天候、全领域、全覆盖的立体预警防控网络。同时,市保密局还先后完成互联网出口信息保密检查系统升级、保密应急检查系统、非涉密网文档预警系统、涉密载体销毁监管系统、保密自查督导系统、保密综合监管平台整合等项目建设。2018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市保密局办公场所回迁市委大院,原有的办公场地改建为保密技术监控指挥中心,极大加强了保密技术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保密科技的战斗力和支撑力。
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改进管理、提升服务是广州保密人不懈的追求。为了有效实现对互联网及其他非涉密网络的全面监管,从源头上强化对互联网信息的保密管理,他们将非涉密网文档预警系统的部署工作纳入《广州市“十三五”时期保密技术防范基础装备配备全覆盖工作方案》,同时还纳入了副市长黎明的重点督办工作内容。
该预警系统分批在全市相关部门安装,目前已经安装客户端7000多台。据市保密局技术办负责同志介绍,该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警示和提醒工作人员,不得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和处理密件,一旦有这种行为则马上会被发现和报警;另一方面,将管理关口前移,能够提前预告、提早止损,及时发现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处理密件的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该预警系统还集成了计算机终端保密自查功能,成为各机关单位开展保密自查自评的好帮手。在安装过程中,市委统战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府研究室、市水务局等单位积极配合,还主动要求扩大安装部署范围。
涉密专用信息设备适配体验中心
今年,他们再次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以市保密局牵头组织、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无偿提供场地和后勤服务、列入政府采购名录的涉密办公设备生产厂商免费提供专用设备演示及试用的“三方共建”模式,在全国率先建成涉密专用信息设备适配体验中心,为全市机关单位提供专用设备选型、试用、系统适配体验、咨询、培训等服务保障。同时,他们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整合现有8大保密技术管理系统,加快构建防护监管一体化技术体系,旨在建设一个集防泄密、防窃密、防攻击、违规行为监控与涉密设备管理、涉密人员管理、涉密事项管理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保密监管平台,最终实行数据中心一体化、技术监管一体化、业务工作一体化。
开放共享:使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公众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实现国家秘密保护和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做到“该保则保、该放则放”,成为广州保密人的新课题。
2018年,广州市以承担国家、省解密试点任务为契机,选择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等5家单位和黄埔区开展试点。试点单位共清理2010—2011年密件2500多份,解密590份;清理其他年份密件1919份,解密331份;对不规范定密进行纠正2079份。通过解密试点工作,摸清了各试点单位对应年份的密件底数,初步建立起解密提醒和解密事项发布平台。
试点中,市保密局科学指导,有序推进。他们开通解密试点专线,各试点单位明确专人负责联络,加强工作对接,实时跟踪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多次召开解密试点研究会,6次派员到试点单位面对面指导,听取试点进度汇报,研究解决矛盾问题,及时整理《解密试点工作问题解答》共24条,下发各试点单位参照执行;着眼建立定密、解密循环工作机制,协调有关保密资质(格)企业开发国家秘密到期提醒、解密发布平台两套软件,并结合试点工作进行了试运行,效果良好。
广州此次的试点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之前开展的馆藏档案解密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早在2017年,市保密局与市档案局联合印发通知,启动馆藏档案解密工作,市直机关第一批9个部门清理密件13000余份,解密4720份。2018年,市保密局与市档案局再次联合印发通知,制定《广州市已进馆档案清理解密工作保密管理指引(试行)》,理顺各自职责,规范解密程序,设置专门场所,初步形成市保密局和市档案局共同协调指导、各部门负责的馆藏档案解密机制。目前,第二批共10个部门已进馆开展清理解密工作,同时在全市11个区、3个市直单位档案馆全面推动进馆档案清理解密工作,共清理密件52000多份,解密4668份,取得明显成效。
在试点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各试点单位普遍反映,大量密件属于派生定密,不能自主确定解密,经征求发文单位意见,多数未予明确回复,此次11个区、3个市直单位档案馆进馆档案解密4668份,其中,派生定密解密的只有9份。“考虑到密件产生主体呈金字塔结构的实际,我们建议解密工作由上而下逐级推开,先国家层面后省市,从根本上理顺解密关系,有效减少人力成本,切实破解‘解密难’。”市保密局法规处处长王蓉晖告诉记者。